点亮乡村希望之路——记毕节卷烟厂驻威宁县云贵乡平原村第一书记余刚
时间回拨到2023年7月。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云贵乡平原村的村口老槐树下,村民们常常聚在一起,你一言我一语地唠着家常。最近,他们讨论得最多的,就是那个“新来的余书记”。
“你们说,这个余书记到底是个啥路数?天天在村里转悠,跟个没事儿人似的。”村口张大爷吸了一口旱烟,皱着眉头说道,语气里带着几分疑惑。
“哼,我可看出来了,他就是个‘愣头青’!城里来的,以为到我们这山旮旯里就能混个名声。在院坝宣讲会上说,要努力为村里做些事,做事不做事的另说,可别‘搞事情’。”李老头斜靠在树干上,语气里透着不屑。
“你们这话可就不对了。”老王接过话茬,眼神里却透着几分认真,“我倒觉得这余书记有点不一样。看着不像是来走过场的。”
“嘿,老王,你可别被他给‘骗’了。这年头,谁还没点甜言蜜语的本事?”老李不以为然地摆摆手。
“哎,你们就等着看吧,说不定这余书记真能给我们村带来点不一样的变化呢。”老王不紧不慢地说。
就在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中,余刚这个名字,也渐渐在平原村传开了。他是毕节卷烟厂派驻平原村的驻村第一书记,一个看起来有些斯文的读书人。自从来到平原村,他就一头扎进了村子的大小事务里,把自己当成其中一员。
图为余刚走访平原村群众宣讲党的政策
守护乡村的“护路人”
干好驻村工作,首先要成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。余刚深知这一点,刚到平原村时,他便一头扎进了村子的各个角落,开始了他的“扎根之旅”。他走街串巷,与村民围坐在一起,促膝长谈,宣讲政策,答疑解惑,把村民们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一一记在笔记本上。
“余书记,我们这路太难走了,一下雨就滑得很,老人和孩子出门都提心吊胆的。”村民向余刚反映情况时,语气中满是无奈。
“你放心,我一定想办法解决。”余刚认真地记下了这个问题。
平原村是云贵乡第二大村,占地面积达15.5平方公里,地形多为山地、丘陵,串户路、通组路是村民日常出行的重要通道,但由于年久失修,部分路段已经出现坑洼、泥泞等问题,给大家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。尤其是在雨季,道路泥泞难行,给老人和小孩的出行带来了安全隐患。
“要想富,先修路。”余刚深知这句话的重要性。面对平原村的情况,余刚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于是他立即召集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人员开会,研究修缮办法。
“修路是好事,修路的资金怎么办,我们工资又不高,出力没问题,其他的实在是无能为力。”
“这条路是以前承包给施工队修建的,出现质量问题应该找他们来处理!” 村支两委人员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。
面对难题,余刚争取到了毕节卷烟厂的帮扶资金,获得“娘家”助力。经过前期摸排、走访和与村民多次沟通协调,余刚确定了首批17户农户的串户路作为硬化对象,并拟定了项目方案,得到了厂党委的认可和支持。
“那钱事都解决了,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出力呢?你就说怎么干吧,我们听你安排!”就这样,余刚带领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队人员“浩浩荡荡”地行动了起来……
2025年3月6日,项目正式开工。自此以后,余刚总是亲自参与和监督项目的进程。在施工现场,总能看到余刚与施工队人员光着膀子铲水泥、提砂浆。
“余书记,你不用天天跟着监督,我们干活很实心的。”施工队的同志打趣道。
“我不是监督你们,也只是想为大伙的工作添一份力。”他努力解释道。
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,840多米串户路全部完工,23户人家彻底告别“晴天一身灰、雨天一身泥”的日子。
“这路修好了,我们出行方便多了,再也不用担心摔倒了。”村民站在新修的串户路上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……
余刚还组织修缮了通往扎塘组的通组路,硬化了通往平原组篮球场的泥巴路。此外,他还利用驻村工作经费在老同组、比基组、大山组、杉树林组、扎塘组堡坎较高的地方安装护栏44米,为村民的安全出行保驾护航,他成了实实在在的平原村“护路员”。
图为余刚与平原村、村支两委成员、志愿者一起修缮平原村通组路
服务乡村的“明白人”
处理矛盾纠纷是村里最常规的工作,余刚经常跟着村支两委人员去田间地头处理矛盾纠纷,刚开始去的时候他感觉一句话都插不上,很是尴尬。
慢慢地余刚和村民“混”熟了后,他也有了一套自己处理矛盾纠纷的方法,并试着用自己方法去处理矛盾纠纷。东家长西家短,他都帮忙调解。
有一次,比基组的姚火文和姚火金两堂兄弟因土地的界线问题险些动手,旁人看见后制止并通知了村里。余刚和村党支部副书记姚松到现场后,那两兄弟还在争吵。
“你拔我家的苞谷,我告到哪里你都得赔我的损失,还要让你坐牢!”姚火金义愤填膺地说道。
“你都种到我地里了,我为什么不拔?”姚火文怼道。
姚松赶紧制止道:“你们不要吵了,一个一个地说给我们听”。
然后他俩就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,说着说着又开始吵,看姚火文的样子像要“吃人”一样。
想着他们这样吵下去也解决不了问题,并且这个土地纠纷去年村里就来处理过一次,只是他们又不认可去年处理的结果,去年村里处理的结果是两家存在争议的地方谁也不许种。
余刚想了想,这个问题也好解决,把存在争议的两米多宽的土地每家划一半就可以了,就是必须他们认可。于是他把姚副书记拉到一旁说了他的想法,姚副书记说他也想过这个办法,但就怕今天他们认可了,明天又反悔了。
余刚说:“这好办啊,我们重新给他们用大石头安装地界,然后用水印相机拍照留底,再让他们签个调解协议,就谁也不能反悔了。”
“我看这个法子可行,就按余书记说的办。”姚副书记笑道。
于是余刚和姚火金谈,姚副书记和姚火文谈,双方都谈妥后,再一起到村公所签了调解协议,事情圆满解决。
这个事情传出去之后,余刚经常会接到村民的电话。
“余书记,我家卖牛时牛脚被买方摔断了,买方不要了,请你来帮我们处理一下。”
“余书记,我家想重新修条串户路,有人不让我修,请你来帮我调解一下。”
……
慢慢地,余刚变成了平原村的“明白人”……
图为余刚走访平原村脱贫户
照亮乡村的“暖心人”
解决了出行问题,化解了邻里矛盾,余刚又开始思考如何让村民的生活更加便利。他发现,平原村的夜晚一片漆黑,村民们晚上出门极为不便,尤其是老人和孩子,常常因为看不清路而摔倒。他暗暗在心里把这事作为一个工作目标。
“余书记,晚上黑黢黢的,我们出门都得打手电筒,要是能有路灯就好了。”村民在一次聊天中向余刚抱怨道。
“我们已经在想办法了,争取尽快给大家解决。”余刚安慰道。
余刚深知这个事情不能再拖了,必须想办法解决,经过前期调研和协调,余刚与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商议,决定利用工厂帮扶资金优先在村民活动频繁的路段安装太阳能路灯。
他们最终确定在云贵乡加油站到平原村普车组篮球场主路上安装30盏太阳能路灯,平原组篮球场安装4盏。同时,在新建的文化广场及9个村民小组主要路口安装14盏6米高的太阳能路灯。
施工队很快进场了。余刚每天都会去施工现场看看,和施工人员聊几句。
“这个地脚螺栓的位置好像不太对,灯杆安装后会不会倾斜?”
施工队的负责人看了一眼,说:“余书记,这点小偏差应该没事,对安装没影响,我们做了很多年了,从没出过错,你相信我们。”
虽然施工队负责人这么说了,可是他的疑虑没有打消。他当即打开手机查询施工标准和施工偏差范围。
“不行,这可不行。这可能会存在隐患,我们不能因为一点小偏差就放过。麻烦你们重新调整一下,确保每个灯杆都能稳固地安装。”他着急地对施工队员说道。
施工队的负责人看到余刚态度坚决,只好安排工人重新调整地脚螺栓的位置。
经过近20天的努力,路灯安装项目顺利完成并通过了验收。此次共安装了8米高的太阳能路灯34盏,6米高的太阳能路灯14盏,共计花费了帮扶资金93200元。
亮灯这晚,不少老人搬着板凳坐在路灯下不愿离去:“活了大半辈子,村里头回这么亮堂!”
在漆黑的夜里,平原村的夜晚被一盏盏明亮的灯照亮……
在贵州中烟,余刚的故事不是个例。驻村干部们以村为家、以民为亲,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实干赢得民心,让乡村振兴的图景越来越清晰,越来越温暖……

